加快推进我市森林康养产业发展的建议
(2019年12月20日)
丽水市老科协 熊水旺
发挥森林环境优势,推进森林康养产业发展是“两山”理念的重要实践和生态产品价值转换的重要载体。通过发展森林康养产业可以进一步把绿水青山蕴含的生态产品价值转化为金山银山,既是高质量绿色发展的内在要求,更是我市新的经济增长点。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这一工作,去年11月,市政府发布了《森林康养丽水行动方案(2018-2020)》,提出把我市建成华东森林康养核心基地,筑起全国森林康养创新高地,树立全国森林康养发展标杆。
一、我市发展森林康养产业工作进展及其特点
(一)工作进展
早在2012年,市委就提出了发展建立在良好森林环境基础上的 “食养”、“药养”、“水养”、“体养”、“文养”五大特色的养生经济。2017年12月,市政府与省林业厅共同主办了浙江(丽水)森林康养发展大会, 去年4月,市政府率先与中国林学会签署了《森林康养(疗养)产业战略合作协议》,提出联合建立森林康养试验示范区,合作开展国际森林疗养基地认证。同年11月,市政府发布了国内首个由地方政府发布的“森林康养行动方案”,确定用三年左右时间建立森林康养基地10个、康养特色小镇15个和特色村55个的建设目标,并提出为实现这些目标构建相应的支撑体系和保障措施。
在中国林学会森林疗养分会指导下,选择了市区白云山、景宁草鱼塘森林公园等,开展了首批森林疗养试点基地建设。各试点基地都营建了森林疗养步道等基础设施,并通过中期环境和基础设施评估。委托北京林业大学等机构研究设计菜单式森林康养活动内容,委托浙江医院等开展了森林医学实证,为国内森林疗养基地建设积累了经验。景宁草鱼塘森林公园被确定为“森林养生国家重点建设基地”,庆元国家森林公园入选2018年中国森林旅游美景推广地“森林健康养生50佳”。
根据《行动方案》,原市林业局制定了市级森林康养基地、康养特色小镇和特色村的考核指标和评分标准,并通过组织实施和考核验收,命名了市级森林康养基地三个,森林康养小镇3个,森林康养特色村7个。期间,组建了森林康养科技创新团队,开展了森林康养体验者实证、动物试验和环境监测等研究,为森林康养产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产业发展特点
1.市级热,基层冷。去年市政府发布了《行动方案》,去、今两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都把森林康养作为重点产业推进,市林业局组建了推进康养产业的工作和科研团队,开展了标准制定、基地试点等工作。但康养产业推进力度不够,进展不理想。一些基层干部对森林康养的认识不足,认为森林康养就是搞旅游、农家乐,社会资本还没有介入真正的森林康养产业。围绕森林生态产品开发和消费还停留在“游山玩水”和“高山避暑”阶段,没有在发挥森林环境对人体健康的促进作用方面形成投资和消费热点。项目建设尚处在财政为主投资的状况,未能有效吸引社会力量向森林康养产业汇聚,尚未形成发展森林康养产业的态势。例如,白云山林场和景宁草鱼塘林场的康养游步道、景观台等基础设施均为财政项目投入;社会投资的白马山森林旅游养生度假区因违规被叫停,目前正在清理中。
2.环境好,基础差。我市发展森林康养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环境优势。低海拔陡峭、高海拔平缓,为发展康养产业提供广阔的空间;高达81.7%的森林覆盖率,具有独特的不可复制的森林环境优势;位于长三角、南接海西区,是不可位移的区位优势;农家乐、民宿迅猛发展,“丽水山耕”和“丽水山居”品牌培育等为发展森林康养提供了较好的基础条件。但是,按森林康养产业的要求看,产业基础和硬件、软件都还不适应。如条件较好的三个试点基地,康养项目单一,康养设施、接待中心建设滞后,入园和园内干道大多仍为三、四级林区公路。缺乏森林疗养课程、森林疗养线路等“软件”设计和森林疗养师的辅导服务,森林康养类同于普通的林区旅游。森林康养特色小镇和特色村也只是森林环境较好的乡村旅游,森林康养特色不明显。
3.概念广,经验少。国内提出的森林康养的概念很广,包括依托森林环境,挖掘利用区域自然景观、民俗文化、农林产品及其他休闲养生资源,融入旅游、休闲、医疗、度假、娱乐、运动、养生、养老等健康服务。但各地均处于起步阶段,路径不一,可借鉴的经验少,可参考的模式缺。市林业局制定的森林康养基地、康养特色小镇和康养特色村的评定标准及评分办法,仅对森林康养的环境、交通条件及管理制度等方面作了要求,在森林疗养场所、活动组织、康养项目及人员配备的要求与标准等方面还没有统一。虽然命名了市级森林康养基地、小镇和特色村等,但示范基地仍在边建设边探索,仍然需要加大投入和制定规范,才能建成真正的森林康养示范基地。
二、森林康养产业推进慢的主要问题
(一) 推进工作机制不健全
依据《森林康养丽水行动方案(2018-2020)》要求,市本级建立了森林康养工作领导小组,但各县(市、区)均未建立相应的组织机构,工作机制不能覆盖全市。同时,森林康养工作涉及自然资源、农业农村、林业、文化旅游、交通、医疗保健等诸多部门,综合协调难度较大。在政府新一轮的机构改革中,林业系统组织机构弱化,牵头压力大、困难多,市政府《行动方案》下发后,一些地方存在等待观望思想,导致各地推进力度不大,效果不明显,面上工作没有真正开展起来。
(二)政策措施未到位
一是财政对康养产业扶持政策没到位。《行动方案》要求各地财政按农业主导产业扶持,由于认识不到位及财力有限,市、县财政均没有安排专项扶持资金。二是土地要素保障政策难以落实,尤其“坡地村镇”政策难以落实。三是配套“医疗休养”政策难以突破,“森林康养”和“康复医疗”还没有结合,森林康养纳入替代治疗和医保试点条件尚未成熟,由于食宿条件限制和体制的问题森林康养基地还没能成为职工疗休养基地。
(三)专业人才严重缺乏
我市森林康养产业刚刚起步,处于初级发展阶段。森林康养管理、教育、研发、生产及营销人员缺乏,尤其是同时掌握林学、医学和管理的森林康养复合型领军型人才紧缺,在森林康养中起主导作用的森林疗养师尚无一人。由于缺乏森林康养专业人才队伍,森林康养基地建设、森林疗养活动项目课程设计、森林疗养线路规划等得不到专业的指导,相关设施、活动都没有成型,全市森林康养产业难以健康推进。
三、加快推进森林康养产业的建议
(一)加强领导,完善工作机制。
一是加强、充实、调整市森林康养工作领导小组,完善和加强具体实施组织、协调及考核的工作班子。二是市委、市政府尽快出台《关于加快推进森林康养产业发展若干意见》,通过政策的杠杆作用,加快森林康养产业的全面推进。三是将《森林康养丽水行动方案(2018-2020)》任务分解到各县(市、区)和市级有关部门,并列入年度考核。
(二)加快建设,培育产业标杆。
一是3个 “国”字号森林康养相关基地建设试点来之不易,要尽快邀请和组织国内顶尖团队进行专题规划,加快康养设施、场所建设,培养专业人员,组织活动形成特色,摸索出适合丽水的森林康养基地建设标准和发展模式。二是市本级要加大白云山森林康养基地建设投入,加快森林康养步道建设提升,认真研究规划红线、管理界线和产业边线。三是要用好华东药用植物园、白云寺、白云避暑山庄等现有设施功能,谋划重大项目,打造长三角一流国际知名“主客共享”的森林康养基地,使之成为森林康养产业的标杆。
(三)加大扶持,引导社会投入。
一是将森林康养工作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参照发展农家乐、民宿的做法,每年安排森林康养发展资金,用于开展森林康养示范项目评审认定工作和奖励,要整合林业、健康产业等相关专项资金支持森林康养产业的发展。二是利用好我市森林环境优势和农家乐民宿发展的基础,积极谋划“自然保护地 +农家乐民宿”的森林疗养路线,争取列入省级工会疗养线路,通过“山海协作”等途径出台政策鼓励其它地市职工可自行组织到丽水疗休养活动。三是积极探索森林康养相关内容纳入医保范畴。四是森林康养小镇、森林康养人家建设要落实“坡地村镇”政策,争取和协调有关金融机构的资金支持。五是通过承包、租赁等方式,引导社会资本投入森林康养项目。
(四)扩大宣传,提高森林康养地位。
一要运用网络、电视、新媒体等多种宣传手段对森林康养知识进行介绍宣传,努力提高我市森林康养产业知名度和关注度。二是政府及有关部门要积极举办或承办国际森林康养研讨会和森林康养讲座。借签国外经验,普及森林康养理念和森林康养知识,加快推进森林康养产业发展。三要开展形式多样的森林体验活动。特别是学校要组织自然教育,把森林与康养科普知识宣传相结合,有计划开展森林体验活动。
(五)加强人才培养,构建产业发展支撑体系。
一是引导和扶持地方高校和科研院所联合开设森林康养专业教育,构建高层次的森林康养科研教学平台,培养一批真正热爱森林康养事业、胜任森林康养有关工作的专业人才和从业人员。二是支持丽水职业技术学院与中国林学会森林康养分会合作,建立森林疗养师培训中心,市政府给予一定的经费支持。三是实施好由省科协组织申报的中国科协创新助力工程项目,建立森林康养(丽水)企业学会联合体,引进国内森林康养专业技术人才。